政讯通中心

欢迎来到 土地网!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时政焦点>正文

洪涝灾害后的田地处置

发布时间:2020-07-28 作者:佚名 来源: 本网

  今年我国多地都受到了因汛期造成地洪涝灾害的影响,许多农田被淹。农田土壤受到暴雨冲刷后,耕作层的肥沃土壤被带走,底土砾石裸露,土壤的良好耕作性能受到破坏。如出现洪水还会面临渍涝,被淹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数量将减少50% ~100%,活性降低80%以上,严重影响作物根系正常吸收养分,恢复费时、难度大。

  地势低的湖田受到的损害更甚。农田经积水长期浸泡后会出现泥温低、泥脚深、泥烂而难以耕作。土壤中还有毒物质大量聚集,导致土壤耕作性能下降,作物根系易受其危害而腐烂。

  洪水退去后,耕作层被洪水携带的泥沙覆盖,退水后土壤表面出现厚薄不一、颗粒极细的微团粒,阻断耕作层土壤与大气相通,作物在这种土壤中无法生长或生长不良。

  洪水对农田的伤害十分巨大,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置灾后的农田呢?

  首先是将田内积存地洪水排出。农民朋友可以建设排涝沟以及时排除田面积水,一般排水管的间距为100米/条。此前曾发现有的地区农民为了多种一些粮食私自将排涝沟填平,严重影响了农田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,十分不可取。除排涝沟外还可以建设沥洪沟,起到沥开洪水,阻断洪水冲田的效果。沥洪沟应建在农田主要来水方向或四周,要与山塘、水库或河流连接,确保洪水排泄通畅。

  积水排光后要及时清理土壤表面地漂浮物。随洪水冲过来的漂浮物不乏病原携带者,不仅给农作物带来病虫害,也可能导致人畜产生传染病,必须及时清理。

  可用生石灰或多菌灵,以清除土壤中存在的多种病原菌,防止其蔓延。

  以上两点是最基础的,在此之后我们需要努力恢复土壤地土质,尽量恢复土地活力满足此后的农作物种植生长所需。可采用的方法有坡地沟种技术、高垄栽培技术和土壤深翻。

  条件允许的土地可以尝试发展应用“垄稻沟鱼”或“稻一鱼”模式。垄稻沟鱼模式就是在低洼地方开沟,开沟的泥土堆积成高垄,垄上种水稻,垄沟养鱼。稻一鱼模式需选择水源条件好的渍涝田,在稻田中部开深60厘米以上、面积30米左右的矩形养殖池,四边中部向田边开1米的养殖沟,田中开相互沟通的“十”字形沟,养殖鲤、鲫、草等速生鱼类。开挖的泥土可加厚本田耕作层。这两种模式对治理水害田十分有效,还能增收。

  以上就是有关洪涝灾害后的田地处置方面的内容,您若是还有治理水害田的好方法欢迎分享!

热点资讯